行业资讯

2010年太湖蓝藻治理初见成效

发布日期: 2010/9/28 点击次数: 打印这篇文章

  2007年夏初,太湖蓝藻爆发,一场空前的生态危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有限性的矛盾。

  相关部门、地区正在有序开展与太湖安全度夏相关的各项准备工作,无锡2010年已打捞蓝藻534吨。今年已累计出动打捞船298艘次、运输船67艘次、运输车18辆次、打捞人员1592人次。除了打捞蓝藻534吨,还打捞出漂浮物近380吨。壬子港、月亮湾两座藻水分离站正在加紧建设中,可确保在6月底投运。这两座新建藻水分离站投运以后,无锡可实现新增日处理能力2000吨。此外,今年还增加了30艘吸取型打捞船、6艘储藻运输船以及移动式藻水分离处理环保设备

  除了加强打捞蓝藻,无锡还采取了确保安全供水、实施调水引流、强化监测监控等安全度夏措施。环保和供水部门加强水源监测预警,严格饮水检测程序,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对自来水处理工艺实施新一轮改造,加快建设前端预处理、后端深度处理等项目。梅梁湖泵站今年已累计调水2.95亿立方米,大渲河泵站已累计调水1.22 亿立方米。从4月起,无锡就开始对太湖实施“湖泛”巡查,加强水体气味、透明度、水温、流速、流向、风速、风向、溶解氧、PH值、藻密度等指标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010年在无锡召开的太湖治理工作推进会上数据显示,今年太湖蓝藻的聚集期较往年推迟了将近一个月。今年5月20日通过卫星照片才发现太湖湖面有零星的蓝藻现象,且尚未形成规模性聚集。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6月9日,太湖蓝藻水华累计面积为8平方公里,同比减少了近100倍。和2007年相比,减少近700倍。与前3年同期比较,卫星监测到蓝藻水华的频次和面积均显著减小,程度显著减轻。

  与往年相比,今年同期日照少、气温低、降水多、水位高等气象水文条件不利于蓝藻复苏、生长和聚集。而且今年提早实施引江济太以及近年来的生态清淤,打捞蓝藻等措施加快了湖水流动,对藻类繁殖的物质基础有所削弱。

  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引江济太”,用长江水补充太湖水。今年以来,太湖水位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据介绍,提高太湖的水位,并稳定维持在3.4米上下,为防范蓝藻和“湖泛”生态危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规模的底泥清淤,也减少了太湖的内源污染,直接改善了太湖藻情。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连续进行大面积的生态清淤,按照一定的区域和深度,用特殊抓捞装备将太湖湖底的重污染底泥“扒”到岸上,至今已经清除了1700多万立方米的底泥,相当于清除了太湖内源污染有机质6.6万吨、总磷1.2万吨、总氮1.5万吨。清淤还大大降低了“湖泛”的发生率。无锡投资7200万元对五里湖清淤5.5平方公里,清理出淤泥235万立方米,自此,五里湖水质明显改善。

  随着社会各界保护太湖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太湖保护的力量正日益壮大,各行各业的太湖水环保志愿者行动,比如共青团、中小学生中开展的“保护太湖、爱我家园”主题活动。在今年初五市政协联名倡议的“认捐食藻鱼、洁净太湖水”认捐和放养仪式上,许多市民主动认捐放养“生态鱼”——食藻鱼。

  太湖生态环境的优劣,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流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将直接影响到长三角地区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能否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尽管目前太湖湖体和入湖河道水质好转,蓝藻发生频次、面积和藻类密度明显下降,环境质量逐步向好,大规模污水处理以及治太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太湖湖体“藻型生境条件”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太湖水环境的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预计随着温度的上升,仍有可能出现较大面积的蓝藻聚集,治太依然来不得半点的松懈和麻痹。

 
上一篇:铜陵发电厂六期工程除氧器安装
下一篇:电镀污水处理厂“私设暗管偷排,昧下巨额污水处理费”
返回列表